赤水竹编非遗工坊: 传统技艺“潮”起来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5-08-03 18:36:23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相关文献记载,赤水先民定居赤水河畔后,便利用丰富的竹资源编成篮、筐等器具存放粮食和食物。竹编曾是赤水人生活中的常用物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大量更加便宜实用美观的工业商品冲击下,手工制作的传统竹编生存岌岌可危。
杨昌芹编竹编字画 杜彪/摄
身为赤水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杨昌芹并非赤水市人。这位来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女孩原本家庭贫困辍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政府资助下来到赤水学习竹编,从此爱上了这项古老的技艺,从此与赤水竹编结下不解之缘。
家人不理解她为什么要从事竹编这个“冷门”行业,觉得看不到未来,但杨昌芹却不为所动,“从选择做竹艺开始,我就下定决心把它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也许未来我的物质生活没有那么优越,但对于我来说,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
杨昌芹在展示用于竹编的竹丝 王长育/摄
杨昌芹在创作立体竹编 王长育/摄
凭着对竹编工艺的执着与热爱,杨昌芹努力钻研,技艺日渐成熟。她的竹编作品多次获得省内外工艺品大奖,但她却并未就此止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式样的赤水竹编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市场需求,从“热”到“冷”甚至难以为继,这也是杨昌芹等竹编手艺人所面临的难题。
“非遗不只是要传承技艺,而是要‘活态’传承。创新、贴近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开拓市场。”杨昌芹说,“有很多传下来的老手艺的确很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样式老土、实用性差,很多年轻人不太能接受这种产品。”
在赤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研学实践基地,杨昌芹(右)指导村民竹编工艺 张浪/摄
作为一名“90后”传承人,杨昌芹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在传统和现代审美之间找到平衡,让传统文化“老树开新花”。“让传统工艺回归现代生活”这样的理念和想法,促使杨昌芹针对竹编产品的性能进行技术改进,创新性地将平面竹编转化为立体竹编,设计了“竹编茶壶”等系列产品,《竹编熊猫》《大肚佛》两部立体竹编作品还被国际竹藤中心、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永久收藏。2015 年,杨昌芹当选贵州省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
为了让非遗“潮”起来“活”在当下,杨昌芹先后到上海等地的美术院校进修学习,回来后将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运用到立体精细竹编工艺编织当中,创新推出了竹编瓷器、竹编首饰、竹编禅意香炉等一系列竹编工艺品,把美观与实用结合,融入了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赋予了竹编这项传统技艺新的生命,打开了赤水竹编的销售大市场。
2021年,中国竹编走红海外,7000万TikTok网友在线观看这项中国古老的技艺。锅刷、阳伞、竹柜……从简易的日常用具到复杂的工程结构,从精巧的小物件到新颖的现代工艺品,竹编手艺人在TikTok上发布的制作视频展示了竹编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大受好评。
2022年,杨昌芹成立了赤水竹编非遗工坊,将赤水的传统竹编向平面竹编书画、立体竹编装饰品、实用品转化。这些更富有时代气息的竹编书画、竹丝扣瓷、竹编提包、竹编灯饰等创意产品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广泛认可。赤水竹编非遗工坊没有止步于此,还在不断探索突破,在酒店、民宿、古镇等建筑、服饰、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中都融入竹编元素,突出竹编非遗特色,让竹编实现跨界融合,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实现赤水竹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杨昌芹(左)和师傅陈文兰在大同镇的一处竹林砍竹 张浪/摄
如今,赤水竹编逐渐形成了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竹编技艺特色。赤水竹编非遗工坊也实现了从小作坊走向规模化企业的华丽蜕变,走上了“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道路。工坊通过非遗竹编技艺带动稳岗就业100多人,灵活就业人数3000多人,其中脱贫人口近600人,实现年收入约2000万元 。
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非遗工坊
坐标: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大同镇古镇社区
依托技艺:竹编工艺
主打产品:竹编茶具、酒具、灯饰、装饰品
电商平台:淘宝、抖音、快手等
来源 《贵州文旅》
文/ 孙晋楠
编辑 徐婕妤
二审 谢予谦
三审 赵林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篮球热到稻花香,来看“村BA”后花园的丰收故事
水车不断转动,蝉鸣伴随着浓郁的稻香宣告着秋天谷物的丰收。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因紧邻“村BA”发源地台盘村,其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环境特点,被誉为“村BA”的后花园。